昌邑之窗 - 天南地北昌邑人

我市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发布时间:2015/12/31 | 来源:潍坊日报·今日昌邑 | 点击次数:1012

  今年以来,我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工作取得了新成效,呈现出新亮点,迈上了新台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新水平

  市级文化馆、图书馆新馆建设进展迅速。按照进度计划,市文化馆、图书馆已全部搬迁到新馆,相关设施设备共计12个标段全部开标,部分设施设备已到位,市图书馆尼山书院国学讲堂、市文化馆多功能展览厅等部分功能室实现开放。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顺利通过省市检查验收,并取得优异成绩。

  高标准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今年,我市把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作为总抓手,研究制定了保障标准,建立健全了协调机制,制定了镇级图书馆“六免费”服务标准。探索建立了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搭建了以问卷调查、微信反馈、网站征集等为主要内容的反馈平台,为有的放矢地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

  大力开展公共文化设施达标建设。加快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达标升级。完善提升饮马、北孟和卜庄等三个镇图书馆的办馆条件,积极争创一级馆。对照上级要求,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青少年活动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多功能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精心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今年以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紧密结合群众对文化活动的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了“文化年货带回家”、“久远的记忆与传承—昌城特色民俗大拜年”、春节民间文艺汇演、“文化下基层·欢乐送百姓”、首届潍坊网络视频广场舞大赛昌邑专场、第三届著名作家走进昌邑·二月兰笔会等20余场次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引起极大反响。组织文化志愿者团队,深入开展“文化暖心 点亮生活”关爱特殊群体文化志愿服务活动。

  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我市高标准推进镇级图书馆达标升级、农村文化大院提升、农家书屋出版物更新、一村一年一场戏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在潍坊率先完成镇级图书馆建设任务,为10处镇(街区)农家书屋补充更新出版物和数字化升级,补充更新达标率100%。建立健全了群众文化辅导制度,举办了声乐、美术、戏曲、器乐、舞蹈等文艺辅导班20余班次。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取得新成效

  非遗保护工作成效显著。我市组织2个项目申报第四批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并成功入选,推荐14人申报第四批潍坊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1人被评为潍坊市非遗优秀传承人,1处非遗传承中心被评为优秀传习场所、1个非遗传承事项被评为亮点工作事项。高标准建成昌邑丝绸文化传习中心,探索出非遗生产性保护新模式。全面开展潍坊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六个一”建设和口述史调查工作,提升了非遗保护水平。

  文物保护工作实现新突破。高质量完成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任务,核定并公布了第三批昌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划定了各级文物保护范围与控制地带。与各镇街区签订《昌邑市文物安全保护责任书》,落实了属地责任,提升了保护水平。争取各级财政资金支持,完成重点文保单位修缮及博物馆烟尘报警改造工程。重点文物点监控纳入智慧昌邑平台,实现了实时监控、联动保护。有1处传统民居入选首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录,3处文化单位入选首批全省第一批“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名单。新增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使我市省保单位数量增至28处。

  文化工作创新亮点突出

  开展了“后十艺节”县级演艺场馆运营模式的创新与探索。通过政府购买、委托经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推动市演艺中心纳入省级区域剧院管理院线,成为省内首家纳入省级管理院线的县级剧院。开业演出以来,昌邑市演艺中心先后举办了66场高端文艺演出、5场文化艺术展览,平均上座率达74%。

  积极进行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图书馆被确定为我市三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单位,为此,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成立了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对三馆特别是图书馆等单位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改革路径,在市图书馆建立了理事会,制定了《昌邑市图书馆理事会章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圆满完成了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试点工作。

  加快推进“互联网+”与文化融合发展。开展文化企业电子商务培训班3班次130余人次,积极扶持富彬家具有限公司和棉纺城电子商务公司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平台发展,推动我市文化企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版权所有:南地北昌邑人 数据镜像:追梦阳光动力
本站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作信息分享作用,不代表本站认可该立场。如有异议,可以联系本站邮箱。me(AT)dongsk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