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作家张葆海合作电视剧《毛公鼎》
发布时间:2013/10/23 0:02:45 | 来源:昌邑之窗 | 点击次数:850
我市作家、编剧张葆海与京籍作家张胜顺先生联手,历时五年挖掘、采访和创作的30集电视连续剧《毛公鼎》已近尾声,并已通过有关部门著作权保护备案。现期待有识之士投资拍摄。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器物,内壁铸铭文32行,497字,是我国迄今出土的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其内容是记载周宣王告诫及赏赐大臣毛公的策名辞,对研究中国冶金史、文字史和西周史等具有重要价值。郭沫若先生称赞它“不亚于一部《尚书》”。现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作为镇馆之宝之一陈列在专柜中。
毛公鼎与潍坊有着不解之缘,堪称为潍坊的一张文化名片。晚清时,毛公鼎出土于陕西岐山,与大盂鼎、虢季子白盘、人盘一起被誉为当时“四大国宝”之一。1852年,被时任翰林院编修的潍坊籍著名金石学家、收藏家陈介祺收藏,带到老家秘藏50多年。经过潜心研究,著有《毛公鼎铭文考释》。其间,陈介祺为保护国宝,与惠亲王爷、捻军首领以及英国传教士等进行了巧妙周旋,使国宝得以留在潍县。光绪十年,72岁的陈介祺去世,临终留下遗嘱:毛公鼎乃国之重器,待国家稳定、昌盛之时,应该归国家所有。
本剧以毛公鼎的曲折经历为线索,它就像一位有血有肉的主人公贯穿始终,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屈辱史,表现出了中国知识分子不屈不挠的良知和信仰,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屈辱与渴望复兴的梦想。故事惊险曲折,耐人寻味,对挖掘潍坊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和美誉度,弘扬爱国图强精神、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张葆海,现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编剧协会、中国散文学会、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昌邑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器物,内壁铸铭文32行,497字,是我国迄今出土的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其内容是记载周宣王告诫及赏赐大臣毛公的策名辞,对研究中国冶金史、文字史和西周史等具有重要价值。郭沫若先生称赞它“不亚于一部《尚书》”。现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作为镇馆之宝之一陈列在专柜中。
毛公鼎与潍坊有着不解之缘,堪称为潍坊的一张文化名片。晚清时,毛公鼎出土于陕西岐山,与大盂鼎、虢季子白盘、人盘一起被誉为当时“四大国宝”之一。1852年,被时任翰林院编修的潍坊籍著名金石学家、收藏家陈介祺收藏,带到老家秘藏50多年。经过潜心研究,著有《毛公鼎铭文考释》。其间,陈介祺为保护国宝,与惠亲王爷、捻军首领以及英国传教士等进行了巧妙周旋,使国宝得以留在潍县。光绪十年,72岁的陈介祺去世,临终留下遗嘱:毛公鼎乃国之重器,待国家稳定、昌盛之时,应该归国家所有。
本剧以毛公鼎的曲折经历为线索,它就像一位有血有肉的主人公贯穿始终,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屈辱史,表现出了中国知识分子不屈不挠的良知和信仰,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屈辱与渴望复兴的梦想。故事惊险曲折,耐人寻味,对挖掘潍坊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和美誉度,弘扬爱国图强精神、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张葆海,现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编剧协会、中国散文学会、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昌邑市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