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之窗 - 天南地北昌邑人

青岛观象一路5号——陈干故居


发布时间:2016/7/30 19:56:05 | 来源:昌邑之窗 | 点击次数:2543

  青岛市南区观象一路5号,打开半掩的铁门,拾级而上,是一座建筑面积300平方余米的二层别墅,该别墅由花岗岩砌基,砖木结构,屋顶的红瓦颜色依旧鲜亮。这就是昌邑籍同盟会早期会员陈干将军在青岛的故居。


  陈干(1881~1927年),字明侯,原名贵川,山东昌邑人。1905年赴日本,加入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从此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在推翻封建王朝的民主革命中,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荣获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颁发之“文虎勋章”。民国成立后,他致力于民国之外交事业,在青岛参与《鲁案》接收过程中,不畏列强欺压,据理力争,表现杰出,被赞誉为“鲁案砥柱”。



  1927年8月18日因蒋桂之争,在南京被桂系军阀杀害,年仅46岁。1986年经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批准,由国家拨专款重新修建了位于昌邑市龙池镇的陈干先生墓园。

少年陈干 胸怀大志
  陈干自幼能言善辩,胸有大志。儿时曾独自站在野外高处,把千万株高梁作听众,进行“演讲训话”,显示了机敏的辩才和不凡的见识,在乡里一时传为佳话。因家贫不能就学,在校外偷听,入耳不忘。后为县令胡师孝所重,荐至县书院读书。在此期间,目睹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黑暗现象,遂矢志“驱除民贼,以雪国耻”,在心灵深处埋下了革命救国的种子。16岁随乡亲去东北谋生,临行时曾书《怀亲》诗曰:“孺子降生日,中原多难时,老亲留一嘱,恢复属男儿”。
  1901年,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陈干义愤填膺,毅然投笔从戎。4年的京师步卒生活,使他深感清军腐败,便私为《京话日报》撰文,揭露毅军、常备军的种种弊病,由此激怒军中长官,遭受申斥,被迫离营。


  1905年,他去东北锦州当演说员,在演讲中,充分展示了他的雄辩之才,纵横捭阖,慷慨激昂,内容多是抵御外侮,提倡革命之辞。同时,他还创办了“讲报社”和“八旗学堂”,以宣传革命为己任。


东渡日本 投奔孙中山
  1905年8月,他东渡日本,往东京访章太炎。此时孙中山已在日本成立了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革命口号。该思想正符合陈干的意愿,他认为找到了革命的目标,于是宣誓加入同盟会。并参加了黄兴、宋教仁、李烈钧等人在小石川召开的会议。不久,受孙中山委派到东三省进行秘密活动,被称为“关东三杰”之一。从此,他为革命日夜奔波,虽多次入狱,却矢志不渝。


  1907年秋季,陈干被驱逐出东北,他辗转来到青岛,继续宣传革命,并以鲁省同盟会负责人身份,积极发展同盟会员,邑人李长庚、陈希孟、肖香坡等,皆由其介绍入盟。


关注教育 创办震旦公学和进步报刊
  1907年底,陈干以山东同盟会主盟人的身份,倡议在青岛创办震旦公学,陈干自任校长。他为此还专程去了一趟日本,找丁惟汾、章太炎等人帮助招募师资。
  当时青岛属德国租借地,办学立案要经过德国当局批准。德人已有风闻,恐革命党人危及他们的统治。陈干申请办学立案时,遭到了德方拒绝。陈干义正严词地质问道:“对妓院你们可以立案批准,建学校却不行,难道你们大德意志是器重妓院而轻视学校吗?”此语使得德国官员无话可说,只得批准。他们租定了胶州路的一所房子。学校正式成立,挂出了“震旦公学”的校牌。
       震旦公学也是同盟会在青岛的革命机关,学校教职员工都不领取薪水,师生一律留短发、穿军装。震旦公学曾联络青岛船厂工人举行了一次反德人压迫的罢工斗争,工人等各界群众时常来校串联集议,这成为北方社会运动之开端,亦唤起了人们奋起反对不平等条约的意识。
  当时,德国无理要挟清政府,索要茅山、潍县、诸城、沂水、沂州等5处的矿山开采权,而清政府竟默认了德国这一掠夺要求。消息传出后,陈干怒不可遏,联络绅商学界爱国人士,与在济南的于洪起、周树标等人一起组织了“山东矿产保存会”(即“保矿会”),领导了声势颇大的保矿爱国斗争。
  这严重损害了德国殖民者的利益,于是德国胶澳总督传约陈干到总督府,责令他一个月内离开青岛,并要关闭震旦公学。陈干义正辞严地驳斥道:保矿是正当行为,我“生于山东,责无旁贷”,又声明:“公学系大家创办,并非我一人之事,且公学在此不犯贵国法律、无碍治安,亦无封禁之理。”
  1909年,胶澳当局派巡捕包围了学校,将震旦公学强行关闭,陈干无奈又去了日本,等待机会准备再次革命。
       陈干还先后参与创办了《青岛时报》(一说是《青岛日报》)、《海岱新闻》(陈干自任社长)、《涛声周刊》等报刊,赞助复刊了《京话日报》,对于启迪民智,传播时事新闻和科技文化,均做出了不少的贡献,在中国近代新闻报刊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独排众议,力主组军北伐
  辛亥革命打响之后,陈干组织齐鲁敢死队,开赴上海,计划“占徐州,捣济南,定幽燕”。昌邑等山东籍同盟会员多人从军北伐。
  当时在上海的山东党人多主张随海军一起攻占烟台,然后西窥省城济南,但陈干独排众议,力主组军,沿津浦北伐。陈干去南京与陆军部总长黄兴及粤军总监邹鲁会晤,并上书孙中山先生,陈说北伐大计。
  陈干曰:“欲保长江,必进攻两淮,欲保两淮,必占领徐州,欲定中原,须下山东,断不宜苟且偷安,以蕞尔金陵为万世之业。”这一重要的军事战略,博得孙中山、黄兴先生的赞赏, 1912年1月26日,授命陈干为山东民军统领。
  陈干将山东民军编成两队,第一大队队长慈震西,第二大队队长岳天宝。陈干带领山东民军由浦口出发,经滁州北上,边走、边募、边训,至凤阳已集合万余人。驻军凤阳时,又收编了凤阳民军模范营等,遂将所部扩编为三个营,改称宪兵联队。
  1月下旬,陈干的宪兵联队与葛云龙苏军、姚雨平率粤军,三路军奉北伐军总指挥部命,同时沿津浦路进军北伐,计划直捣济南。以粤军为主力,苏军协粤军右冀而进,联队协粤军左翼而进,至固镇时与清军张勋相遇,发生战斗。革命军士气旺盛,追敌至宿州城外。虽然清军人力装备均占优势,但终敌不过革命军旺盛的士气和灵活的策略,败退宿州,张勋仓皇逃走。
  张勋部经过交战,节节失利退出宿州后,遂派代表乞和。革命军要求清军退出宿州以外一百里,双方代表于2月10日在符离集车站谈判,但未能达成协议,革命军遂分三路进攻徐州。
  
  攻下徐州,清帝退位
  徐州位于苏、皖、鲁、豫四省交界之处,是控制东西南北之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革命军之中路为粤军,司令为林震,沿津浦路北上。右路为浦军,司令是葛云龙。左路为淮泗讨虏军,司令是陈干。先后攻下丁家围子、濉溪、萧县至徐州。张勋在三路革命军的围攻下,狼狈北窜。革命军遂攻下徐州,并追敌至韩庄,这对北伐各路军鼓舞很大,军势大振。徐州之役,在辛亥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清廷因徐州失利,深感震惊,不敢再拖延议和, 12日,袁世凯迫清帝退位。革命军正准备进一步大举北伐,但南北议和,共和昭下。
  陈干认为,按当时的革命士气,乘胜追击,即可大获全胜,实现原定计划“占徐州,捣济南,定幽燕”。陈干深为革命中途而止,坐失良机而痛心,遂赋诗曰:
  “淮水泛天际,将军脱战衣。两河父老在,望断汉家旗。”
  共和告成,陈干被授为开国第一任少将旅长,颁发军政党旗纪念章,率三十九混成旅驻守徐州云龙山,山东同盟会员多人投奔。1912年秋,陈干陪同孙中山先生视察济南、青岛。之后,陈干奉令解散三十九旅,临别作《告诫将士》书,曰:“保全本旅名誉,表白男儿心迹。勿交匪类,勿作殆谋,穷达有命,尽其在我。”陈干交出兵权,解散部队,荣归故里。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日在中国之胶东开辟战场,使胶东遭受浩劫,损失惨重。陈干奉命调查山东人民死伤及财产损失情况,事后写成《欧战拾遗》。1916年陈干被北京陆军部晋升为陆军中将,任命为陆军部谘议,颁发文虎勋章。
  袁世凯的狰狞面目日益显露,孙中山相继发起“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陈干奔走南北,以期南北议和。1921年5月5日,孙中山于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任命陈干为总统府谘议。


鲁案砥柱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战败,青岛及整个山东沦为日本人的战利品。次年,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会上,中国代表提出要收回在大战中被日本夺去的山东主权,会议未允。消息一出,举国哗然,导致了震惊世界的“五四”运动,中国政府借此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于是山东问题成了悬案。
  1921年11月12日,中、美、英、日等9国在美国华盛顿举行太平洋会议,研究战后裁军及远东问题等,山东问题是中国关切的问题。会期3个月,经美英调停,中日代表在会外谈判达成《解决山东悬案条约》(简称“鲁案”)。1922年6月,中日双方根据华府条约组成了鲁案联合委员会。是年9月5日陈干被黎元洪大总统任命为鲁案中日联合委员会第一部委员,参与交接的谈判工作。
  谈判工作中,陈干坚持原则,与日方斗争的同时,也与中方其他偏离原则的官员进行争执。陈干在谈判中坚持两件事不与日方妥协:“一是青岛土地权、一是内地开放。
  关于内地开放,陈干坚决反对在胶济铁路附近开放为外国居留地,指出那等于收回青岛而丢弃山东。他对王正廷的暖昧态度绝不苟同,他声明谈判官员“并非为日人谋办善后。”并表示,“对鲁案应争主权,不争浮利。争土地不争房子。争永远不争暂时。宁受其强权一时压迫,决不由我辈认可半个字。”谈判中,他对北洋政府在外交上的软弱无能非常痛心,指出:“中国外交多败于奴性外交,此后纠正办法,只有倡主性。盖我不为奴,孰得而奴之。”


  由于陈干的仗义执言和据理力争,“鲁案”谈判终于能守定范围,如期完成协定签字,为中国为山东挽回了尊严与权利。班鹏志在《接收青岛纪念写真》一书中评论说:“陈氏对山东之种种权利问题,誓死力争,不少退让。……故论者谓青岛之接收,陈氏亦居功焉。”原清末大臣、东北三省总督、寓居青岛的赵尔巽赞誉陈干为“鲁案砥柱”,后康有为先生振笔雄书“鲁案砥柱”4个大字,赠予陈干先生,以志旌扬。


 深入崂山招安孙百万
  在鲁案谈判接近尾声时,日本人勾结盘踞崂山深处的土匪头子孙百万,在青岛接收日,绑架青岛商会会长隋石卿和中方接收专员茅少甫,制造全市混乱。
  紧要关头,陈干挺身而出,单枪匹马登崂山招安孙百万。当孙百万见到孤身一人寸铁未带的陈干,非常吃惊。攻心为上,陈干面对土匪头子,以民族大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进行劝降。然后 ,陈干为孙百万分析形势,指出三条道路任他选择:
  下策是孙百万不放人质,陈干也不打算下山了,早将生死置之度外。届时山下的军警会进山围剿。中策是孙百万暂不出山,把两名人质交陈干带走,各安本分,互不相犯。上策则是孙百万率2000多名手下和陈干携手出山,孙百万仍然当司令,手下人马改编成“胶东游击总队”常驻青岛,大队人马驻扎在沙子口。另外,王正廷已经承诺,如果孙百万同意按要求受编,还请他出席12月10日的青岛接收庆典。


青岛收回交接仪式

  第二天清晨,孙百万率领2000人马护送隋石卿、茅少甫回到青岛市区。陈干置生死于度外,招安孙百万,为顺利收回青岛搬掉了最后一块巨石。1922年12月10日,随着接收庆典的如期举行,这座曾遭受德、日帝国主义侵占25年的海防要塞城市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青岛接收后,陈干先生将办理鲁案交涉时往来的重要函件汇集成册题名《鲁案》。但由于此后国家连年战火,政局动荡,此书终未能流传,以致没有引起史学界的注意。史书上虽载有陈干参与鲁案谈判并在“鲁案细目条约”上签字,但陈干在谈判中孤军奋战的真实情况却鲜为人知。直至1983年,佟立容女士从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将《鲁案》孤本找到,它虽然保存完好,却在那里躺了60多年,这是目前国内找到的唯一一本。


  筹建胶澳中学 捐献珍藏图书
  陈干先生接收青岛和办理威海卫调查之后,认为强国先强民,加强国民教育势在必行。为此,他大力支持发展青岛市中等教育,在孙中山的指示下,联手于恩波(昌邑毓秀中学创办人,昌邑于郜村人)积极参与胶澳中学创建,从1924年建校至1927年为国捐躯,他慷慨解囊,每月为学校捐赠大洋600元。
  为促进青岛市文化建设,陈干捐献出自己藏书楼中珍藏多年的400余部、万余卷中外善本藏书,对公众开放借阅。当时他致函胶澳商埠督办熊炳琦、坐办龚积柄,呈上所捐献《藏书楼目录》。龚积柄坐办回函中给予高度的评价,云:“热肠古谊,益智馈贫……思之至周,酌之至善。”并指出:过去图书馆“只许往读,不准借阅,”称赞陈干先生开了一个好的借阅先例。
  著名史学家王献唐先生(时任胶澳商埠督办公署财政局股长)为《藏书楼目录》作序,在序中写道:“习经于桴鼓之间,论道于鞍马之上。诵书三壁,与淮南同游;载册五车,起翟公并世。轮蹄遍于天下,币间走于四方;见相国之碑文,解衣争市;征开皇之逸典,赉缣相求。今则石室摊书,墨庄著目。摅旧怀于少日,辛苦何多。”
  陈干先生在《藏书楼目录》中也言明读书的重要性,指出读书的目的在于应用。在目录之后又谈到自己受书之益和买书之难,愿将自己30年珍藏之万卷书籍,公诸于众,与同好共享其乐,使国家受益。正如王献唐先生所云:“随身图史,到手可以贻人;过眼烟云,中心自无碍物;同明共照,宁有界疆?大道为公,无分畛畦。是其拓怀旷达,洞识渊微。”陈干先生慷慨解囊办教育和捐献珍贵图书的义举,无不体现他爱祖国、爱人民的伟大精神和为青岛市的文化教育所做的贡献。


入住观象一路5号 重逢旧友康有为

青岛陈干故居,小院进门后要沿弯弯台阶拾阶而上。

       也是参与《鲁案》这一年,陈干住进了观象一路5号。1923年春,陈干旧友康有为回国来到青岛,暂住陈干府上。他赞赏青岛“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欲在青岛购房养老,陈干作为康先生的“门人”,尽地主之宜,悉心为他张罗购房。是年5月的一天,陈干偕夫人陪同康有为先生及夫人,一起到福山路6号(今福山支路5号)来看房子,康有为当即看中。该建筑原是德国占领青岛时的旧提督楼,背山面海、风景极佳。

青岛观象一路5号陈干故居

       康有为迁入新居后,两家依然经常走动,来往甚密。陈干曾护送康有为游览崂山,康有为撰写长诗镌刻于太清宫的一块巨石上以示纪念,现保存完好。后来,陈干又陪康有为游历泰山,康先生当时书赠16字:“岩岩巨石,矗矗高峰,潺潺涧流,落落长松。”文末题跋写道:“泰山道上作,似明侯(陈干字)弟,康有为。”
       1926年,国民革命军二次北伐,陈干被任命为军部参议。1927年2月25日,康有为在上海过完70大寿返回青岛,27日夜,陈干电话获悉康先生病重,遂赶至康宅,见康先生肚子疼痛难忍,经多方抢救无效,28日逝世。之后,康夫人等携子女回了上海。其间,来青扫墓时,两家人曾会过面。


卸甲归田 修渠引水 
  陈干先生办理鲁案、威案,因政局软弱混乱,都不从心愿,于1923年底再度解甲归田,将康有为先生题写的“倦飞”横匾挂于书房门上,励志闭门著述,《鲁案》、《威案》、《经国文钞》、《诗选》等均在此时写成。


       隐居龙池的日子里,陈干发动乡亲,挖掘一条二十里长的水渠,引虞河淡水入乡里,结束了村民饮用浑浊湾水的历史。康有为来昌邑探望陈干时,还专门为该水渠题名“新开河”,跨渠之桥题名为“万里桥”,并立碑为志。


南京遇害 康有为夫人关照保全子女
  1927年,陈干调任第二支队司令,挥师北上。他身冒矢石,指挥若定,很快击败了张宗昌部,连克韩庄、枣庄、兖州,直捣泰安。就在革命军捷报频传的时候,由于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尖锐,互相倾轧,他不幸被构陷遇害。8月18日,陈干在南京遇害。死前,他怀着一腔愤慨和不白之冤,写下了“莫须有”3字。
       陈干率师北伐时,因家居青岛,恐受张宗昌之害,密令夫人俞梅生率子女化装连夜躲往上海,避居于愚园路康有为寓所。
       陈干遇害后,俞夫人在康夫人和保镖王子春夫人的鼎力关照下,保全了陈干子女。临别前俞夫人与他们合影,并题写“扶柩携幼离沪前,幸蒙康王二家推情关照,爰同撮影以留纪念。”之后克服重重困难,于秋天将陈干的灵柩运回故里昌邑,葬于祖茔。


后记
  陈干先生一生勤于读书,笔耕不辍。主要著作有10余种,尚未编纂成册的函电、札记、诗词也颇多,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章太炎称其“天性敦厚,志趣高旷”,“诗近晚唐,字仿颜鲁公”。毕其一生,于戎马倥偬之间,劳碌奔波之余,总是勤奋著述,甚至在监狱里也不稍懈怠。遗著有《倥偬集》、《欧战拾遗》、《旅大问题汇纂》、《鲁案》、《威案》、《青岛案》、《诗集》、《庭语》、《家庭琐言》、《选订经国文钞》、《六经》等。
  2002年3月,在青岛市档案馆发现了陈干于1923年编写的《藏书楼目录》。此书为32开铅印本,虽然只有薄薄的20多个页码,但它对研究陈干的生平与思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版权所有:南地北昌邑人 数据镜像:追梦阳光动力
本站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作信息分享作用,不代表本站认可该立场。如有异议,可以联系本站邮箱。me(AT)dongsk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