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富平山东庄——富平新城发源地
陕西富平老县城(远处城墙建筑)外窦村山东移民开垦的耕地
陕西省富平县窦村堡子历史上曾被称为富平城外“四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传说。清光绪初年,因关中旱灾窦村人口骤减,空出大量耕地。光绪十三年(1887年),焦云龙(山东邹平丁家庄人,现为周村清泉村)赴任富平县令,捎信老家山东各地,鼓励老乡来陕落户。来窦村落户较早的山东人有邱姓、刘姓、岳姓、邓姓、张姓、王姓、李姓等(来自山东昌邑、潍县、高密、平度等地),他们数千里迁来富平窦村堡子,搭窝棚,开荒地,安居创业。
富平县令焦云龙像(昌邑移民后裔画家孙绪民作)
邓善文老家是山东省昌邑县太堡庄人,1896年来窦村落户,他以勤劳下苦为兴家立业之本,他兴办的邓家菜园子(县南滩化工厂西)很有名气,有一辆水车,并且蔬菜品种多,距南关菜市场近,鲜菜上市早,以此赢得了市场。他还将山东很有讲究的婚、丧礼仪用品古装花轿、礼服等引进窦村。这两台花轿,当时在山东民间是最讲究的,传承了明清以来的仿古样式,古朴典雅、美观大方,如殡葬使用的棺轿,比一般的较高较长,分为32(人)抬和16(人)抬两顶,轿子顶部有“八仙过海”人物雕像,四周垂有绸子挽的绣球16个,整体庄严肃穆,当时庄里胡家过丧事就是租用的32抬的轿子,在关中引起轰动。婚嫁用的花轿外表更为华丽,鲜艳的轿帷光彩夺目,精美的刺绣巧夺天工,两侧有捶金湘绣的“龙凤呈祥”图案,顶部有五彩缤纷的彩带与丝网珠联璧合,并配有新娘所穿戴的蟒袍玉带、凤冠霞帔等,从设备带配套均为一流,成为富平、阎良、三原一带的抢手生意。
邓善文的长子邓化昇是个经营有道、过日子有方的全面人才,邓家又是中医世家,他家的祖传秘方“去腐生肌散”和外伤膏药疗效良好,加之邓辉礼、邓辉秀能做小型外科手术,他们弟兄二人成为远近有名的邓大、邓二先生,每天求医者络绎不绝。当时邓家的日子也算是中上等,他专门盖了几间草房为新来的山东老乡提供方便,承担了接待站的义务。
紧挨富平老县城的窦村堡子
邱怀宗是山东省昌邑县高阳街人,清光绪15年(1889年)携家人儿女来窦村落户,邱家在山东老家有商业字号为“万隆”,到窦村落户今十一组处,一次性盖了十间草房,当时在山东人中引起轰动,有句民谣曰:万隆里盖草屋一拉十间,邱立业养骡子为门前拴。说明邱家在山东人中当时日子算是很好的,邱立业是个很爱面子的人。
邱家是个大家族,来富平120余年,已是六代百余口人。第三代“宗”字辈排行弟兄9人,在新疆当兵落户3人,已繁衍成三个家庭,有40余口人。每逢新春佳节都与家乡通信、通电话,发贺年词,缅怀先祖创业史,讴歌窦村古槐情。
王乃让是山东昌邑县人,1898年迁来窦村,他的侄子王彦顺、王彦府、王彦同在窦村西街落户,他与儿子彦新搬至管家庄安家,来陕历经百年沧桑,王家大户现已发展到百余口人,住在窦村堡中心的王化良,有一聪明伶俐的小孙子名叫思源(意思是下一代不要忘记了根本),是山东来的第六代嫡孙,能说一口标准的山东话,是王家来窦村近120年还继承的“山东腔”。
从窦村旧址拔地而起的富平新城
到民国时期,窦村山东人逐渐展现出资本经营的头脑,他们率先带头发展手工业和家庭副业生产,搞翻沙(炉房)、织布、染坊、豆腐坊等,都是发家致富的带头人。
富平新城一隅
历经百年,岁月沧桑,扎根窦村的山东客已是富平的老住户了,繁衍生息六、七代人,窦村十一组老槐树为证,有些老人还经常在树下叙述着山东人的故事,他们大都保持着一口山东腔,部分家庭还继承着山东人的生活习俗和节日文化,如做豆酱、擀大饼、吃年糕、拜大年等。但窦村的草披屋、风火檐和地窑、半地屋等见证移民历史的建筑一去不返。1970年5月13日,富平县治从老城区迁至窦村新址。如今,窦村原址上看到的是一幢幢高楼大厦和繁华的大街,现在的窦村已是富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陕西旅游名城”。
资料提供:
陕西阎良区山东移民文化研究会会长 李飞
富平县文联副主席 孙喜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