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崇拜——发大牛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四,在昌邑市都昌街道东永安村,都要举行一场盛大的仪式------发大牛。这个传承久远的传统习俗竟然与一位非常有名的历史人物孙膑有关。
孙膑是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影响深远。历史记载中“田忌赛马”、“围魏救赵”的故事就是孙膑智慧才能的体现。
历史上,昌邑曾是孙膑的封地。据传,孙膑曾在芙蓉池畔(现东永安村)西土埠上居住过。该村在明朝万历年间始建孙膑庙,自建庙起人们为纪念这位著名的军事家,便把正月十四(孙膑生日)定为孙膑庙会。每年这一天,村里都要隆重举行“发大牛”民间祭奠活动,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每年的孙膑庙会人山人海,各地民间文艺团队相聚东永安庙会,热闹非凡,参与民众有数万人之多。
从正月初六开始,东永安村的人们便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用当地产的棉槐条、葵花杆、高粱秸等开始轧制独角大牛(民间传说孙膑得道升仙后曾骑乘一头独角神牛降临此间)。到正月十二,大牛轮廓扎好后,心灵手巧的妇女们便开始用黄色彩纸剪制牛毛,并用各色彩纸剪制成牛鞍、铃铛等制品,精心粘到大牛身上。整个扎制过程需要140多道工序,扎制好的大牛高5米,长10米,独角长1.8米,威武壮观,神气十足,俨然是一件精致的巨型艺术品。
正月十四上午8点钟,孙膑庙前一阵鞭炮响过后,大牛“起驾”。整个游大牛的队伍浩浩荡荡,前面由鞭炮队开道,其次是锣鼓队、秧歌队、高跷队、舞龙舞狮队,再就是二十多位青壮年组成的抬大牛队伍,最后是跟随游行的拥挤的乡民。大牛游行的线路,是沿着村委东邻的南北街道至十字路口,再拐至西侧,最后停放在孙膑庙西的空场。一路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上午10点左右,祭大牛活动开始。人们在空场上摆好供品,开始烧纸烧香、磕头祈愿。与此同时,村民自发组织的扭秧歌、舞龙、打腰鼓、唱吕剧等活动,也开始井然有序地表演。现场肃穆的孙膑庙、威武的大牛和庙前空地上热闹非凡的文艺表演相映成趣,年味十足。
各项祭拜活动告一段落后,在场人群一涌而上,争相“摸大牛”。村民认为,在正月十四这天摸牛会带来一年的好运气。村民俗谚:“摸摸老牛头,吃穿不用愁;摸摸老牛腚,到老没有病。”“摸摸牛角不生痘,摸摸牛鞍不生瘢。
“发大牛”俗称“烧大牛”,在上午十一点之后举行。早在“发牛”之前,一些虔诚的村民久久地跪在大牛前方,虔诚地唱着神歌,兴奋与期待之情溢于言表。时间一到,村民将大牛抬至早已备好的香纸堆上,口念“孙老爷”名号,嘱大牛莫要“惊驾”,直到村中的组织者高喊一声“发”,牛身迅即被点燃,霎时火光冲天,烟雾缭绕,蔚为壮观。大火开始燃烧的那一刻,数万人的场面沸腾了!村民认为,只有“大牛”焚化升天,才能将人间的虔诚之心和所要表达的愿望传达给真神孙膑。
孙膑崇拜“发大牛”活动,已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种传统习俗和民间信仰,蕴含着多种村落知识,如传说、扎制技艺、艺术表演、信仰等,并由此连带起村落日常生活,包括亲邻关系、家族关系以及周边的村际关系等,对于民间传统习俗的传承、现代乡村文化的重塑,都有着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