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埠头村从“脏乱差”到“文明村”的华丽蝶变
“干净整洁的村道,错落有致的房舍”。踏访北孟镇黑埠头村,这是该村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穿梭于该村的大街小巷,行走于田间地头,仿佛走进了一幅美妙的新农村锦绣图。曾经脏乱差的偏僻村庄,缘何在几年之间发生美丽嬗变,成为“2014年山东省级文明村”呢?荣誉的背后,这个位于北孟镇最南端的村庄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巨变?
“如果五年前你来到我们村,你所看到的要么是垃圾堆,要么是柴火堆,要么是杂草、粪便、污水,村里路窄的开车都进不了村。”谈及之前村里的面貌,黑埠头村党支部书记邱述华告诉记者,“那个时候,村里就盼望着能修一条出村路,出行不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这,也是邱述华自己的愿望。2011年,离开黑埠头村32年后的他被信任他和寄予他极高期望的村民推选为村主任。
“农村富不富,全看村干部”,邱述华上任以后,始终拧紧“如何改善人居环境”这根大弦,围绕黑埠头村多年的“出行难”问题,带头铺起了“民心路”。
“当时村里硬化道路资金不够,我自己先拿出了35万元,从铺设村里的主道路十字大街开始,一直到村里的6米胡同,3米胡同,共硬化道路8000多米,这不仅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让村民‘走出去’,村外人‘走进来’,发展村内经济的需要。”邱述华告诉记者。
然而,环境整理好简单,如何将环境卫生保持下去才是关键。2012年,深得民心的邱述华被推选为黑埠头村党支部书记,这一年,也是黑埠头村村居卫生管理的关键一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劝人自律的警句,同样适用于黑埠头村环境卫生治理工作。邱述华在民主建设实践上大胆创新,通过深入每户征集意见,经党员会、代表会和户主会签字表决通过,修订完善了包括11大项、70余小项条款,涉及村里方方面面的“村规民约”。有了系统、明确的“规矩”后,村务管理工作从此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有了制度作保障的同时,邱述华又结合本村实际,在村内增设了40余个垃圾箱,成立了“党员保洁服务队”,大刀阔斧开展农村三大堆治理工作,充分发动干部、党员带头作用,为每名党员划分了责任区,明确整理时限,确保保洁活动制度化。一把扫帚,一条铁锨,不仅扫净了黑埠头村的大街小巷,更扫亮了党员在群众心中的模范带头形象。短短一年的时间,黑埠头村的道路干净了,村子面貌大为改观。看到这前所未有的变化,村民深有感触地说:“头一回看见街道这么干净”。
村庄硬化、净化初见雏形后,邱述华又带领村民群众一鼓作气,重点突出绿化、亮化、美化。在全村范围内建设安装线杆、增设40余盏路灯,实现村内主街道夜晚有照明;大力整治临街建筑立面,绘制文化墙,规划户外广告和公共标志,彻底根治墙面“牛皮癣”,美化乡村环境;因地制宜开展街道、庭院绿化,在房边、村边种植树木和花草,打造绿化景观街道。同时,村内投资3万余元,利用废旧水塘修缮了水渠,将东西沟渠打通,形成了雨天排涝、旱时储水的水系网,有效储存了水源。这一系列举措赢得了村民的再度认可。
建立起科学民主的管理制度、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后,黑埠头村把如何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作为核心工作。在村委会开设图书馆让村民参与读书看报,开设了道德讲堂,每月两次定期对村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美德教育。同时,村“两委”还专门制定了《文明家庭的评选标准》、《好媳妇》、《好婆婆》的评选标准,定期进行评选、表彰,激发了全体村民的文明意识。而随处可见的“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宣传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板,更是潜移默化地推进了核心价值观和文明新风进村入户,为文明村注入了更多文明元素,促进民风发生了良好变化。
滴水石穿,绳锯木断。潜移默化中,黑埠头村村民已然养成明荣辱、辨是非之习惯,文明在这里蔚然成风。多年来该村荣获昌邑市文明村、党建工作先进村、昌邑市新型生育文明示范村、环卫一体化先进村、省级文明村……一张张靓丽的名片铺就了黑埠头村不断向上攀登的阶梯,也完成了该村从“脏乱差”到“文明村”的华丽蝶变。